22纳米光刻机、450公斤人造蓝宝石、0.12毫米玻璃、大型航天器回收、盾构机“弃壳返回”、远距离虹膜识别……乍一看列举的这些名词或许会觉得陌生,但如果告诉你这都是近年来中国在技术强国战略指导下,分别在各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后所取得的成就,你是否会为之感到自豪与骄傲?
科技创新主体不约而同向着“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的目标前行,秉持着在提高产业效能的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多便利的设想,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已经在各技术领域取得了让世界惊叹的成果,中国制造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高新技术成果在各行各业开花结果,汽车领域也不例外,有一个车企也正在以自身实力书写辉煌,它就是长安汽车。
4月9日,长安汽车在重庆两江新区隆重举办了全球智慧研发平台开放暨全球研发中心入驻仪式,这标志着长安汽车已迈入“自主创新,全球协同”的研发4.0时代;标志着长安汽车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进入了一个崭新里程碑;标志着长安汽车在推动重庆市建设智慧城市,引领世界汽车文明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长安汽车基于模块化开发技术,历时4年打造的中国汽车品牌首个动力平台—NE发动机平台,也于同时对外开放。回顾长安动力研发过程,从默默研发的自主品牌,到万众瞩目的技术新星,过程绝对算得上是波澜壮阔。
从无到有
长安汽车厚积薄发开启动力1.0时代
说起长安汽车的发动机发展史,也是点滴积累,厚积薄发的一段传奇故事。时间追溯到80年代初,长安汽车意识到中国汽车工业想要发展,必须攻克生产技术的难关。在当时没有核心技术储备的时候,虚心研究、学习其他成熟品牌的技术不失为一种手段,古人有云“见贤思齐焉”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当时长安汽车开始对日本铃木轻型卡车进行研究,通过对整车进行拆解、测绘,再进行二次改良,仅用3个月的时间长安汽车便仿制成功,并掌握了初期的发动机技术。
在此基础上,长安汽车经过不断的优化改进设计,又先后研发出了F系列、G系列发动机,这些发动机搭载在长安之星、奔奔、悦翔、长安星光等早期车型上,由于当时其技术水平领先同期国内同类产品,新车上市后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发动机技术通过借鉴与改良,再加上市场的验证,至此长安汽车初步掌握了自己的发动机技术,正式迈入了动力1.0时代。
从有到优
技术再创新高强势进化动力2.0时代
有了1.0时代发动机技术的成功经验作为基础,长安汽车并没有故步自封安于现状,而是继续加大动力系统在自主研发方面的投入,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来打造其动力系统的核心能力,持续的投入与付出总是值得的,长安汽车在动力系统方面再一次收获颇丰。相继推出了拥有绝对自主知识产权的EA系列、H系列、D系列发动机,这几款发动机实现了油耗低、怠速噪声小、动力强等多项指标领先。
其中H16G-AA发动机是中国品牌唯一具备13:1超高压缩的发动机,且具备首发35Mpa超高缸内直喷技术;D20TGDI发动机荣获“中国心”2017年十佳发动机;H15TG发动机荣获2018年十佳发动机。多项荣誉加身,也印证了长安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强悍实力,长安汽车凭借自身实力跨入了动力2.0时代。
从优到精
新平台打造“最强心脏”迈入动力3.0时代
近年来,长安汽车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竞争,开始布局全球化发展,这也加快了其自主研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各有侧重的全球化研发体系,打造了"7院2部"的精细研发组织,拥有来自全球18个国家的万人研发团队,规模之大前所未见。
并借此形成了产品研发流程体系(CA-PDS)和产品试验验证体系(CA-TVS)两大科研法宝;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11257件;实现智能语音、飞屏互动等70余项智能化功能在量产车型上的搭载,15项为国内首发。
而随着长安NE系列平台化发动机的推出,长安汽车在汽车技术核心的发动机领域迎来了重大突破,长安汽车动力3.0时代拉开序幕。NE模块化发动机平台突破技术集成匹配难点,集成化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可实现世界最严苛的国6b排放标准。
在填补国内汽车平台化开发领域的空白同时,提升了中国汽车品牌核心竞争力,为中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长安汽车基于模块化开放技术理念下的NE发动机平台具备发动机研发高效率的优势,使发动机研发周期可缩短28个月,在大幅节省研发成本的同时提升了产品质量;NE平台创建了平台开发核心构架,首创基于模块化的技术包,精简产品状态,实现高通用化率,最高通用化率达98%以上;同时通过技术包的选取和灵活应用,提高发动机生产率,实现多品类产品共线生产,设备利用率提升至96%-98%;突破技术集成匹配难点,实现发动机高集成率,集成化技术可全面覆盖传统车型和新能源48V、HEV/PHEV车型需求。
新技术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助力汽车强国建设重在行动
长安汽车在中国品牌中首创全新的模块化开发哲学,使NE发动机平台可覆盖1.0-1.8L排量机型,额定功率95-135KW,峰值扭矩200-300N·M,峰值转速对应低至1250rpm,最高热效率40%。
相对非平台化产品,通用化率最高提升87.5%,实现唯一平台满足多个机型生产,且平台化产品在尺寸和重量上最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NE模块化发动机平台应用多项全球首发、中国首发技术,如缸盖集成排气歧管(IEM)、350bar高压直喷系统、发动机智能热管理模块(TMM)、全可变排量机油泵(VDOP)、可控PCJ等,量产产品1.4TGDI发动机最大扭矩260N·M,最大功率116KW,达国际一流发动机水平。
至此长安汽车3.0时代已然硕果累累,例如长安汽车自主研发NE4TGDI发动机、DCT变速器DF727,DCT变速器DF722,F640混合动力系统(NE15TG-AB+HF640)等,应用了多项创新及行业领先技术,引进了全新自动化生产线和优质供应商采用更卓越的通过性、轻量化设计,拥有更优秀的动力经济性、NVH综合性能、换挡响应速度、平顺性,全面领先同级别对手,驾驭随心。
同时为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据悉长安汽车将采用NE平台覆盖多个排量的发动机,包括1.0T,1.2T,1.4T,1.5T,1.6T,后续可以搭载到长安汽车ABCD四个级别车型及商用车等全部车型上,其中搭载1.4TGDI车型逸动或将于2019年7月量产上市。新能源方面同时可以覆盖长安全部PHEV、48V车型,为长安香格里拉计划,提供核心动力。
技术强国从来都不是空谈的口号,长安汽车用自己的耕耘与矢志不渝的付出,历经多年不断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终于在核心技术方面站在世界的前端。技术强国就是要掌握核心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视野宽广放眼未来,主动承担起支撑和引领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责任。相信长安汽车集全球各大研发中心之所长,定能反哺品牌自身并继续领跑中国汽车品牌向上。
3635 阅读
3679 阅读
3654 阅读
4140 阅读
4113 阅读
4106 阅读
4116 阅读
4072 阅读
4244 阅读
4114 阅读
4205 阅读
3289 阅读
3303 阅读
3306 阅读
3296 阅读
3347 阅读
3305 阅读
3328 阅读
3272 阅读
3335 阅读
4392 阅读
4810 阅读
4606 阅读
4396 阅读
4712 阅读
4518 阅读
4164 阅读
4593 阅读
4561 阅读
3478 阅读
3271 阅读
22纳米光刻机、450公斤人造蓝宝石、0.12毫米玻璃、大型航天器回收、盾构机“弃壳返回”、远距离虹膜识别……乍一看列举的这些名词或许会觉得陌生,但如果告诉你这都是近年来中国在技术强国战略指导下,分别在各领域掌握核心技术后所取得的成就,你是否会为之感到自豪与骄傲?
科技创新主体不约而同向着“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打破国外垄断”的目标前行,秉持着在提高产业效能的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创造更多便利的设想,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已经在各技术领域取得了让世界惊叹的成果,中国制造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高新技术成果在各行各业开花结果,汽车领域也不例外,有一个车企也正在以自身实力书写辉煌,它就是长安汽车。
4月9日,长安汽车在重庆两江新区隆重举办了全球智慧研发平台开放暨全球研发中心入驻仪式,这标志着长安汽车已迈入“自主创新,全球协同”的研发4.0时代;标志着长安汽车第三次创业——创新创业计划进入了一个崭新里程碑;标志着长安汽车在推动重庆市建设智慧城市,引领世界汽车文明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长安汽车基于模块化开发技术,历时4年打造的中国汽车品牌首个动力平台—NE发动机平台,也于同时对外开放。回顾长安动力研发过程,从默默研发的自主品牌,到万众瞩目的技术新星,过程绝对算得上是波澜壮阔。
从无到有
长安汽车厚积薄发开启动力1.0时代
说起长安汽车的发动机发展史,也是点滴积累,厚积薄发的一段传奇故事。时间追溯到80年代初,长安汽车意识到中国汽车工业想要发展,必须攻克生产技术的难关。在当时没有核心技术储备的时候,虚心研究、学习其他成熟品牌的技术不失为一种手段,古人有云“见贤思齐焉”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当时长安汽车开始对日本铃木轻型卡车进行研究,通过对整车进行拆解、测绘,再进行二次改良,仅用3个月的时间长安汽车便仿制成功,并掌握了初期的发动机技术。
在此基础上,长安汽车经过不断的优化改进设计,又先后研发出了F系列、G系列发动机,这些发动机搭载在长安之星、奔奔、悦翔、长安星光等早期车型上,由于当时其技术水平领先同期国内同类产品,新车上市后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发动机技术通过借鉴与改良,再加上市场的验证,至此长安汽车初步掌握了自己的发动机技术,正式迈入了动力1.0时代。
从有到优
技术再创新高强势进化动力2.0时代
有了1.0时代发动机技术的成功经验作为基础,长安汽车并没有故步自封安于现状,而是继续加大动力系统在自主研发方面的投入,通过不断的科技创新来打造其动力系统的核心能力,持续的投入与付出总是值得的,长安汽车在动力系统方面再一次收获颇丰。相继推出了拥有绝对自主知识产权的EA系列、H系列、D系列发动机,这几款发动机实现了油耗低、怠速噪声小、动力强等多项指标领先。
其中H16G-AA发动机是中国品牌唯一具备13:1超高压缩的发动机,且具备首发35Mpa超高缸内直喷技术;D20TGDI发动机荣获“中国心”2017年十佳发动机;H15TG发动机荣获2018年十佳发动机。多项荣誉加身,也印证了长安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强悍实力,长安汽车凭借自身实力跨入了动力2.0时代。
从优到精
新平台打造“最强心脏”迈入动力3.0时代
近年来,长安汽车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竞争,开始布局全球化发展,这也加快了其自主研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各有侧重的全球化研发体系,打造了"7院2部"的精细研发组织,拥有来自全球18个国家的万人研发团队,规模之大前所未见。
并借此形成了产品研发流程体系(CA-PDS)和产品试验验证体系(CA-TVS)两大科研法宝;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11257件;实现智能语音、飞屏互动等70余项智能化功能在量产车型上的搭载,15项为国内首发。
而随着长安NE系列平台化发动机的推出,长安汽车在汽车技术核心的发动机领域迎来了重大突破,长安汽车动力3.0时代拉开序幕。NE模块化发动机平台突破技术集成匹配难点,集成化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可实现世界最严苛的国6b排放标准。
在填补国内汽车平台化开发领域的空白同时,提升了中国汽车品牌核心竞争力,为中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迈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长安汽车基于模块化开放技术理念下的NE发动机平台具备发动机研发高效率的优势,使发动机研发周期可缩短28个月,在大幅节省研发成本的同时提升了产品质量;NE平台创建了平台开发核心构架,首创基于模块化的技术包,精简产品状态,实现高通用化率,最高通用化率达98%以上;同时通过技术包的选取和灵活应用,提高发动机生产率,实现多品类产品共线生产,设备利用率提升至96%-98%;突破技术集成匹配难点,实现发动机高集成率,集成化技术可全面覆盖传统车型和新能源48V、HEV/PHEV车型需求。
新技术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
助力汽车强国建设重在行动
长安汽车在中国品牌中首创全新的模块化开发哲学,使NE发动机平台可覆盖1.0-1.8L排量机型,额定功率95-135KW,峰值扭矩200-300N·M,峰值转速对应低至1250rpm,最高热效率40%。
相对非平台化产品,通用化率最高提升87.5%,实现唯一平台满足多个机型生产,且平台化产品在尺寸和重量上最优,处于国际领先水平。NE模块化发动机平台应用多项全球首发、中国首发技术,如缸盖集成排气歧管(IEM)、350bar高压直喷系统、发动机智能热管理模块(TMM)、全可变排量机油泵(VDOP)、可控PCJ等,量产产品1.4TGDI发动机最大扭矩260N·M,最大功率116KW,达国际一流发动机水平。
至此长安汽车3.0时代已然硕果累累,例如长安汽车自主研发NE4TGDI发动机、DCT变速器DF727,DCT变速器DF722,F640混合动力系统(NE15TG-AB+HF640)等,应用了多项创新及行业领先技术,引进了全新自动化生产线和优质供应商采用更卓越的通过性、轻量化设计,拥有更优秀的动力经济性、NVH综合性能、换挡响应速度、平顺性,全面领先同级别对手,驾驭随心。
同时为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据悉长安汽车将采用NE平台覆盖多个排量的发动机,包括1.0T,1.2T,1.4T,1.5T,1.6T,后续可以搭载到长安汽车ABCD四个级别车型及商用车等全部车型上,其中搭载1.4TGDI车型逸动或将于2019年7月量产上市。新能源方面同时可以覆盖长安全部PHEV、48V车型,为长安香格里拉计划,提供核心动力。
技术强国从来都不是空谈的口号,长安汽车用自己的耕耘与矢志不渝的付出,历经多年不断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终于在核心技术方面站在世界的前端。技术强国就是要掌握核心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视野宽广放眼未来,主动承担起支撑和引领汽车产业技术进步的责任。相信长安汽车集全球各大研发中心之所长,定能反哺品牌自身并继续领跑中国汽车品牌向上。